三明:爱侨护侨的新兴侨乡

时间: 2024-01-13 10:19:51 |   作者: 常见问题



  福建省侨办副厅级纪检监察专员涂建坤(左2)、福建省侨办经科处副处长罗威(右1)、三明市外侨办副主任吴强(左1)与侨企代表合影

  李贤金,明溪县人,2000年前往意大利。在那里,他有400亩田地,种植蔬菜供应市场,生活无忧。但在2010年时,他却毅然选择回国创业。他说那是因为看到了外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学习到一种全新种植理念,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我回来就为了改变家乡农户的种植理念。”

  因为明溪素有“中国红豆杉之乡”的美名,李贤金就在家乡种起了红豆杉。受到蔬菜种植的启发,他成为了明溪第一家使用大棚种植红豆杉的农户,并且对空气、水、土壤进行了多方面检测,还从国外买进了耕作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虽然只有不到四年的时间,但李贤金的红豆杉存活率高,生长好,苗木销往了全国各地。如今,县里已经有好几家农户开始有效学习他的种植技术。李贤金表示,若不是侨办,自己不会发展得如此顺利。刚回国时他有想法却不知道怎么来行动,侨办便成了他的“跑腿人”。在租地时,政府主动出面帮他做村民工作,前后开了12次村民大会,历时4个多月,终于征下了240多亩地;在办理公司有关证照时,侨办也一力帮助代办,完成各种手续;在办企业过程中,他在哪个部门遇到了问题,侨办就到哪个部门帮他协调解决。“侨办,真好!”李贤金竖着拇指对记者说。

  不善言辞的李贤金虽没太多感谢侨办的话语,可侨办为自己做的事,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用他的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做着贡献。2012年,在明溪县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关于积极引导华侨返乡创业的建议》的提案,希望政府采取比较有效措施,引导更多的海外乡亲回到家乡,把世界各地的发展信息、先进理念和技术传播给家乡人民,他对明溪县加快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充满殷殷期待之情。

  华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过国家环保标准的制定,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先进的益胶泥生产企业,拥有全国预拌砂浆生产及相关设备制造“示范企业”荣誉称号。然而公司CEO陈虬生谈起企业所获得的成就时,却说“这一切与政府和侨界的支持分不开”。陈虬生说,办企业没遇到过困难是不可能的,但在沙县,政府部门和侨办对企业十分关心和支持,十几年来不论企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及时帮助解决。“沙县是个适合投资的好地方。”身为沙县人的陈虬生自豪地说,他相信在华鸿“高分子益胶泥”会发展的慢慢的变好,像沙县小吃一样从闽中山区走向全国。

  作为的新兴侨乡,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是三明市重要的侨务资源。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涵养侨务资源,不断凝聚侨心,重视汇聚侨智,合理发挥侨力。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后,全市先后有1761个外资投资项目,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26亿美元,其中90%以上属于侨资。有“海西新侨乡”之称的明溪县,出国务工人员就有1.1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今年来汇回资金达3390多万美元,回乡投资兴业达4亿多元。明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林琼表示,新侨已成为明溪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股新兴的中坚力量。

  正因为大量的人员出国,解决他们在家乡的住房问题便成了政府和华侨、侨眷们共同关心的事。在明溪县沙溪乡,记者看到了“统筹自建”的归侨侨眷住宅区。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华侨各自分散建房的无组织性不同,沙溪乡乡长王德礼和记者说,该住宅区是由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在前年冬天就开始动工了。共规划250亩,有180栋欧派建筑风格楼房,并且全部建设资金都是侨资。此外,他们还计划在沙溪乡打造“欧洲一条街”,售卖欧洲产品,尝试做电商,推动乡村经济更好发展。“只要是为家乡建设,华侨们都‘不差钱’。”,王德礼满怀期待地表示,当归侨侨眷住宅区和“欧洲一条街”建成后,过去窄窄小小、稀稀少少、冷冷清清的小乡村将呈现出宽敞平坦、新颖亮丽、繁华热闹、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崭新面貌。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