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时间: 2023-12-25 23:42:05 | 作者: 产品中心
9月23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行青白江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咨询座谈会召开。区委书记池勇出席会议。区委副书记、区长王林主持会议。
池勇在致辞中向各位院士专家和四川大学对我区的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他说,近年来,我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水平发展之路,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充分的发挥经开区、综保区、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平台政策叠加优势,实现了从老工业基地向泛欧泛亚港口城市的历史性转变,走向了高水平发展之路。
池勇表示,我区通过持续优化产业体系、投资方向、供应链布局,高质量建设了成都国际铁路港、欧洲产业城、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引擎,初步形成了以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先进材料为主导产业的新兴起的产业集群,产业实现了转型跨越发展。他希望院士们能为我区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把脉问诊,把我区作为调查研究的联系点、科技研发的试验田、产业创新的优选地,支持我区建设全国碳中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尤其是在产业生态化建设、重大科学技术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高品质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给予我区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我区也将为各位院士专家提供高效的研发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会上,与会院士结合我区实际,围绕青白江怎么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业公司怎么来实现节能降耗、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如何构建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和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并与现场企业家、区级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互动交流。
明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行暨碳中和成都大会将在我区召开。本次大会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产业变革,邀请到了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十多位院士和行业专家,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碳减排等核心议题探析产业转型道路,为学界与政务机构提供交流对话的平台,助力我区实现双碳战略下的区域能级和产业能级双重提升。
青白江作为一个有着60多年发展史的老工业区,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在“减碳”路上步履坚实。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各个部门的努力,更需要企业的参与,尤其是处于高排放行业的企业,必将作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关键行为体承担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任。
崭新美观的欧式厂房、干净整洁的园区环境、层次分明的各种绿植、全自动生产线搭配多种智能化设备……走进位于我区的巨石集团成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基地,一个绿色环保企业的形象展现在眼前。
作为西部最大的玻纤智能制造基地,巨石成都每年生产高性能玻纤25万吨。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它在新基地产能提升20%的基础上,单位产品能耗却下降了10%。
“高性能玻璃纤维生产流程就是将石头变成比头发还细的玻璃丝线过程。原矿粉进入高熔化率玻纤池窑融化为玻璃液,随后进入拉丝区域卷绕成形,待烘干后二次卷绕成形。”巨石成都总经理陈杰介绍。
随着生产的基本工艺的提升,固态废料处置等环保标准也逐步的提升。生产车间外,一排由大型蓝色管网组成的废气处理系统引人注目。“这是采用干法+湿法的废气治理工艺,使用行业领先的SCR脱硝和陶瓷纤维过滤器,使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浓度及排放总量都大幅度降低。”陈杰表示。
记者看到,沿着如蓝色热气球状的管道排出的白色粉尘装满了编织袋。“这是废气治理过程中产生的脱硫石膏,属于一般固废,以前基本都是交给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做处置。经过公司对原料配方的改进,无数次的试验后,最终将每年产生约3000吨的脱硫石膏又加入生产原料中,实现了100%全部回用,废丝回用率也达90%。”陈杰说。
巨石成都只是我区众多实现有效减排的企业之一。近年来,青白江区大力实施传统工业调迁及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随着两大排污巨头川化、攀成钢的转型发展及其他工业公司的调迁改造,全区二氧化碳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累计去钢铁、化工产能500万吨,共减排二氧化硫1.9万吨、氮氧化物1.2万吨、二氧化碳118万吨,节约标煤163万吨,彻底告别了粗放型发展模式。
减排只是一方面,高水平发展最根本还需要强大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为此,我区率先提出了到2030年建成全国碳中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宏伟目标。在最新的《成都市产业生态圈名录》中,我区的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同时入围新型材料产业生态圈和碳中和产业生态圈。
据悉,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已拥有以高性能高分子研究中心为代表的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以及台嘉玻纤、丽雅纤维、玉龙化工等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材料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高性能纤维材料及复合材料赛道创新优势突出。同时,在风电、氢能、新能源商用车等新能源装备赛道领域已初步成势,汇聚了重汽成商、天马轴承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和以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为代表的研发创新机构,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原材料—零部件—成套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
记者了解到,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火热出圈,我区很多企业已开始产业布局,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比如我区的四川华一众创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隔墙板、腻子、轻质抹灰石膏、砂浆等产品顺利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荣获国内最高标准的绿色环保认证——“十环认证”证书。
这些获得证书的产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原材料里都有磷石膏。磷石膏为生产磷肥、磷酸的排放废弃物,每年四川大约有300万吨,一定要进行防水堆放处理,耗财耗力,既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对地下水、旁边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我们采用磷石膏改性后生产各类建筑建材产品,不但可以变废为宝,还大大降低建筑物中水泥用量,大量减少能耗,减重又环保。”该公司CEO刘元正表示,华一众创在2010年率先在行业内大规模应用磷石膏,现在是行业内磷石膏固废利用最大的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对磷石膏认知和利用。
据悉,在此次碳中和大会上,将公布成都青白江经济开发区工业碳中和行动方案、现场签约5大项目,共同推进青白江区在碳中和背景下的技术创新、产业迭代和城市战略更新,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愿景的实现。此外,我区还将启动“大时代1956”片区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加快零碳社区建设,大力营造小游园、微绿地、休闲绿廊等公共绿色空间等,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角落。
今年,我区明白准确地提出未来目标:要建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示范效应明显的全国碳中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怎么建?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行青白江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咨询座谈会上,各位院士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我们过去强调总量减排,而现在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带动空气质量改善,抓好产业体系、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我们就能抓住关键,抓住问题的症结。青白江作为内陆地区重要交通物流枢纽,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迅速发展,对空气污染的压力也会慢慢的大。我建议青白江区要思考交通运输的改变,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同时,还要大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通过“绿色技术+”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多重提升。
青白江的产业功能区,面对“双碳”任务,应该积极面对。首先要全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使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二要强力推进能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三要大力推进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绿色制造,建设绿色园区,同时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发挥园区科技、产业、人才的聚集优势。四要持续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既要有园区与产业的低碳化,还要以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为核心来建设产业园区,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对园区进行重塑。
青白江最大的特点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强,政府格外的重视。现在一些高校的前沿研究,公司能够直接上手,企业、高校相互配合,这种模式是比较可行的。由公司可以提供项目应用场景,政府提供服务和支持,院校以人才团队建设为助力,像这样的产学研用闭环合作,能实现多方资源整合,更加有助于布局“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方面的研发技术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绿色效益共赢的局面。
近日,积微循环业务员了解到某公司有200吨再生资源急需处置,却苦于销售无门。核实情况后,业务员第一时间赶赴资源现场,实地了解资源信息,并发挥技术和运营优势,让资源以最快速度挂网积微循环平台,实现了一笔70万元的交易。
据悉,作为西南区域专业的再生资源处置平台,积微循环抓住碳中和机遇,紧跟国家政策要求,紧盯产业链客户的真实需求,全力拓业务、强服务。今年1-7月,该平台成交总额超15亿元,同比增长44%;平台成交量超54万吨,同比增长110%,再次创造历史新高。
可喜的是,积微物联旗下西昌积微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于7月16日正式运营,此举将进一步发挥线上平台聚集+线下基地运作的合力,通过现行模式下的成熟业务渠道、优质资源资质及丰厚资产,高效整合西南地区再生资源,以新技术激发新动能、创造新业绩,以全新的面貌服务更多客户、更广区域。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